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易博胜的官网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
好的,我会按照你的要求,对每段内容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,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,保持总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“请少帅换一张床睡吧。”
杜月笙听完米勒医生关于张学良戒毒状况的汇报后,心中升起一丝怀疑,觉得其中必有隐情。
此时的张学良已深陷毒瘾多年,之前多次尝试戒毒均告失败。为何这次戒毒第一天,却出奇地安静?
毒瘾一旦发作,张学良总是躺倒在床上,随后便会恢复如常。显然,这张床出了问题。
那么,张学良是怎样染上毒瘾的?他的戒毒之路为何和他所睡的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?
展开剩余89%杜月笙和张学良最为人所知的交集,发生在“九一八事变”之后。
东北三省沦陷后,张学良带着妻子于凤至和好友赵一荻来到上海避难。
到了上海,他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,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。许多人都想置他于死地,其中就包括斧头帮的创始人王亚樵。
当时,王亚樵带领的斧头帮已经在上海滩有了一定影响力,他们主要从事暗杀汉奸和卖国贼的任务。
由于张学良执行“不抵抗政策”,导致东北失守,自然成了王亚樵眼中的卖国贼,成为了刺杀目标。
杜月笙得知这一消息后,主动承担起保护张学良安全的重任。王亚樵了解杜月笙的为人作风,因此没有再对张学良下手。
作为青帮老大的杜月笙,为何愿意付出如此巨大代价保护张学良?
有人认为,这与蒋介石有关。
早年间,蒋介石因资金短缺,曾向当时青帮头目黄金荣求助,并暗中加入青帮,成为杜月笙的同门师兄弟。因此,杜月笙不好得罪蒋介石。
这只是原因之一,最关键的是利益关系。
史料记载,杜月笙和张学良家族早有渊源。张作霖在世时,两家就建立了密切联系。
杜月笙常说人生需吃好“三碗面”:体面、场面、情面。青帮早期主要经营烟土买卖。
作为青帮领袖,杜月笙必须与各地军阀、地头蛇保持良好关系。张家在东北势力庞大,青帮在东北贩卖烟土时,需通过贿赂孝敬张作霖。
如今张作霖已故,杜月笙不会轻易断绝这段几十年的关系。张学良遇难,杜月笙理所当然出手相助。
在杜月笙的保护下,没人敢轻易伤害张学良。表面上,张学良有吃有喝,生活应当无忧,但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,因为他正被毒瘾折磨着。
张学良首次接触毒品,是在第三次直奉战争期间。郭松龄叛变,让夹在老师和父亲之间的张学良痛苦不堪。
杨宇霆察觉到张学良的压力,劝他说:“汉卿,别把精神搞垮了。”随即掏出一套烟具,告诉他,“累了就抽两口,很管用。”
张学良看过别人吸大烟,深知其后果,但看到杨宇霆偶尔抽烟,似乎没有成瘾。
他自认为意志坚定,不会染上毒瘾,于是尝试了大烟。
奉系军阀的内斗让张作霖对儿子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,他多次告诫儿子:“老师再好,也只是你的老师。”
甚至后悔将儿子托付给郭松龄教导,怒斥说:“信任郭鬼子,坏了事。”
杨宇霆见状,提出让张学良去对付郭松龄的主意。
张作霖采纳此策,借此机会教育儿子,让他识破郭松龄的真面目。
于是,张学良被迫接受父命,连夜乘镇海号炮舰抵达秦皇岛,赴前线阻止郭松龄与奉系继续交战。
刚到前线,张学良试图以和平谈判劝郭松龄回头,停止战斗。
但郭松龄意志坚定,拒绝会面,师生关系因此破裂。
失望和无助让张学良极度焦虑,再次拿出杨宇霆送的大烟来抽。
大烟果然能解忧,令他暂时舒缓烦躁和痛苦。
然而,他并未察觉自己已深陷毒瘾。
随着大烟的频繁出现,张学良日渐依赖它,成为精神支柱。
每当心情不佳,必定掏出烟管抽上一两口。
吸食次数不断增多,毒瘾也愈加严重。
毒瘾发作时,张学良面色蜡黄,抓心挠肝,全身抽搐,甚至伴随腹痛和腹泻。
他曾自信能够戒断,但副作用迅速显现,令他措手不及。
身为军队将帅,染上毒瘾令他难以统领部队,更谈不上指挥作战。
他深知若继续沉迷,终将无法自拔,甚至有生命危险。于是决心戒毒。
戒毒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异常艰难。张学良尝试多次,却因无法忍受痛苦而失败。
1928年6月4日,张作霖乘坐的列车被日本关东军炸毁,他当场重伤,不久去世。
父亲去世后,张学良继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职位,肩负起家族重任,决心不能再堕落。
他将杨宇霆送给的烟具交给妻子于凤至销毁,断绝了继续吸毒的念头。
然而,戒毒依然异常艰难,张学良屡屡失败,身心俱疲。
听说有人通过注射打针戒毒成功,他决定尝试这种方法。
一天,一位日本西医来到帅府,护士拿出针剂递给医生。
注射后,张学良状态显著好转,脸色由苍白转为正常,仿佛毒瘾从未发作。
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充满希望,决定每日打两针,期望彻底戒除毒瘾。
众人也以为他的毒瘾会很快根除,张学良开心地告诉于凤至,要重金感谢这位日本医生。
然而,他发现只要不打针,毒瘾就会痛苦发作,打针则立刻见效。
这意味着,为了避免痛苦,他必须持续打针。他开始疑惑,这种针剂为何效果如此强烈?
于是命人将药物送检。
检验结果让所有人震怒:张学良注射的不是戒毒药,而是吗啡。
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的毒品,这意味着他不仅未戒毒,反而加剧了对毒品的依赖。
愤怒之下,张学良派人去抓那位日本医生,但对方早已返回日本,踪迹不明。
戒打吗啡的他,每日仍要处理繁忙的军政事务,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。
为了不影响工作,他只得继续打吗啡。
张学良每日花费上百元大洋购买吗啡,幸好家境殷实,暂时还能负担。
但他深知若继续如此,不仅身体受损,家产也会被耗尽,却一时无计可施。
不过,吸毒并未阻碍张学良的生活节奏。1926年至1928年间,他主要在北京和天津生活。
工作之余,他重新享受起跳舞、打球等娱乐活动,生活似乎回到了从前。
据溥仪弟弟溥杰回忆,张学良在毒瘾未发作时,常与赵一荻等朋友聚会,玩到凌晨两三点。
“张学良英俊潇洒,气宇轩昂,打球时生龙活虎,宛如运动健将。”
在工作上,他仍然尽职尽责,经常熬夜研究军情,第二天一早便奔赴前线。
外人看来,他似乎未受毒品影响,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真实状况。
同年12月25日,张学良发布军令,严禁军人吸食鸦片,强调“鸦片之害,烈于洪水猛兽,不仅毁身败家,还能弱种病国。”
他要求军人以身作则,维护军纪,戒除鸦片。
此时,有人向他推荐一款名为“卡尔因”的针剂,据说戒大烟效果显著。
由于之前被日本医生打了吗啡,张学良格外谨慎,向医生详细询问“卡尔因”成分。
不懂医理的医生欺骗他说针剂中不含鸦片,张学良信以为真,按医嘱坚持注射。
实际上,“卡尔因”含有“海洛因”,同样会导致依赖。
本以为能彻底戒毒,张学良再次失败。
随着戒毒屡次失败,外界对他的评价日渐严厉。
曾任蒋介石顾问的威廉·亨利·端纳回忆:“听闻少帅吸毒成瘾,却没想到身体受损如此严重。”
端纳见到的张学良,身体消瘦,面色苍白,时常痉挛震颤。一次谈话中,张学良因毒瘾发作,不得不中途离开。
端纳对东北大学教授罗文干说:“他
发布于:天津市
